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14-12-23 09:32:18瀏覽:695
記者近日從中國地調局西安地調中心獲悉,該中心按照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專項“計劃-工程-項目-子項目” 新的項目運行機制,編制了“南疆大型資源基地調查工程”、“西北主要成礦帶地質礦產調查工程”和“絲綢之路境內段綜合地質調查工程”2015~2020年實施方案,并且已經通過了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的專家評審,這為今后6年西北地區地質礦產調查工作制定了目標和預期成果。
據了解,中國地質調查局之前全面總結地質調查已有工作成果和工作基礎,梳理了突出問題,同時分析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土資源中心工作對地質調查工作的需求,研究提出了今后6年地質調查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案。根據這一方案,西安中心重新編制了西北地區地質礦產調查三大“工程”方案。
一是南疆大型資源基地調查工程方案。方案明確,以現行的7個國家級整裝勘查區和甜水海中低溫熱液型鉛鋅礦-鹵水型鉀鹽礦遠景區、庫地鉻鐵礦遠景區為依托,從解決制約找礦的地質問題入手,分3個項目(塔里木盆地西緣銅鉛鋅多金屬資源基地調查項目、阿爾金鐵鉛鋅資源基地調查項目和西昆侖鐵鉛鋅資源基地調查與勘查示范項目)實施,采用產學研結合手段,分兩個階段探獲一批重要礦床(鐵銅鉛鋅金鎳鉀鹽)新增資源量,形成10個大型勘查開發基地。
二是西北主要成礦帶地質調查工程方案。方案明確,在新的地學理論和成礦理論指導下,以“多元綜合地質信息預測”為總體工作思路,設置5個項目(即阿爾泰-準噶爾、天山-北山、祁連、東昆侖和秦嶺5個成礦帶地質礦產調查項目),分兩個階段,從解決制約找礦的地質問題入手,采用“地質礦產綜合調查-區域成礦規律研究-遠景區大比例尺成礦預測-動態更新資料與工作動態調整-成礦帶成果集成”的技術路線,重點圍繞20個國家級整裝勘查區、32個找礦遠景區,圈定新的找礦遠景區與整裝勘查區。預期目標是圈定500~600處找礦靶區,新發現50個礦產地,促進開拓3~4個大型資源基地,促進支撐新增一批資源量。
三是絲綢之路境內段綜合地質調查工程方案。方案明確,以絲綢之路境內段陜、甘、寧、青、新和內蒙西段的5個重要經濟區(關中-天水、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和呼包鄂榆)為重點,以三個層次(1/25萬經濟區綜合地質修測、1/5萬中心城市綜合地質調查和1/1萬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專項調查與解剖)工作為主要內容,建立以研究解決地質問題為導向的城市地質工作新模式,搭建面向政府和社會的地質環境監測網和信息化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