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14-11-11 10:24:27瀏覽:786
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地質災害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給社會公共安全帶來重大影響。如何科學有效治理這些地質災害問題并達到環境治理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話題。專家稱地質災害環境治理首先勿忘創新科技手段。
9日,在成都理工大學召開的“《清水環境——抗疏力環境治理》首發式暨抗疏力地質災害防治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的地質專家學者在會上對“創新科技”、“抗疏力環境治理”、“綠色革命”和“低碳環保節能”等一些關鍵詞是最多的話題,研討會也成為了地質災害環境治理科學領域里的一次頭腦風暴。
以泥石流為例,泥石流防治工作是以改變泥石流的運動方向為目的,還是以遏制泥石流的發生為目的?這是泥石流專家們無法回避、必須面對、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方向性問題。無論人們現在是否認識到這一研究方向的重要性,無論人們采用什么技術、實施何種手段來實現這一目的,以遏制泥石流發生為目的的泥石流防治工作,將成為泥石流的必然。傳統的“堵”泥石流是“零存整取”;“疏”泥石流是災害轉移,其最終結果是擴大受災區域。
研討會上,西南科技大學兼職教授、高級工程師、抗疏力技術發明人敬啟培博士說泥石流的復雜性在哪里?缺陷能否解決?如何才能揭開這復雜的神秘面紗呢?他認為這就像中醫治病一樣,應找到病根,從根上去治理,而不能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治標不治本。
抗疏力泥石流防治理念是從根本上遏制泥石流的發生,其研究方向無疑是正確的。抗疏力泥石流防治技術體系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創新的抗疏力防滲技術之上,抗疏力工程以“疏”、“蓋”、“擋”的方式從源頭遏制泥石流發生,從源頭治本,傳統“疏”“堵”是被動地治標。
敬啟培博士還說,在奧地利國家的一些山區,泥石流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其歷史記錄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之前,奧地利泥石流治理技術措施,分為防護工程技術措施、水流域和森林管理的主動措施和災害的預防被動措施兩種,國外的先進治理經驗也是值得探討和學習。
據了解,抗疏力得名于德語中的consolid,其意與英語中的consolidation基本相同,中文意為:鞏固、穩固。抗疏力即“抵抗土體疏松之力”。從應用的角度來詮釋:抗疏力,即土、沙、石鑄就的生態建筑。目前,一種基于抗疏力工程的十幾項實用型國家專利技術科研成果已地質災害治理方面廣泛推廣應用。
中國智庫理事會秘書長、中國道路運輸協會專家會員會副主任肖勁風表示,抗疏力在我國道路上的推廣應用并得到驗證,科學有效克服和解決了傳統道路上的防滲問題。抗疏力環保新技術,是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是中國制造成為“中國創造”的又一榜樣。抗疏力技術在保持原有道路修筑領域優勢基礎上,開創了泥石流、山體滑坡、荒山荒坡、磷石膏環保貯存等環境治理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