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13-03-20 16:29:10瀏覽:2129
???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地質工作的現代化、地質科技的創新都離不開信息化。中國科學院院士趙鵬大表示,大數據時代數字地質推動地質找礦新發展,要重視數字地質與礦產資源評價研究。
趙鵬大介紹,數字地質是數學地質發展的新階段,是數學地質的延伸與拓展。“目前,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和地質信息學科組織已合為一體,我國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已改名為數學地質與地學信息專業委員會,也反映了數字地質是數學地質發展的新趨勢和新階段。”趙鵬大說。
趙鵬大介紹,找礦的基本問題是“找什么”、“哪里找”和“怎么找”,隨著這“三要素”的發展和變化,找礦理念也隨之而變。目前,常用的定量礦產資源評價包括“預測普查組合”、“三部式”礦產資源評價、“三聯式”數字找礦、“非線性”理論找礦及其他定量預測和找礦方法等。數字地質以信息技術應用為基礎,以地質學中的數學應用和數學模型研究為主要內容,旨在發現和提取有效信息,以揭示和解釋地質變異,查明和預測規律性,主要應用于地質體數學特征研究、成因分析、評價地質體及預測地質體等。
隨著“三聯式”成礦預測研究的不斷深入,找礦信息由少到多,找礦范圍由大到小,靶區級別由低到高,找礦成功概率逐步增大,勘探風險逐步降低。“從不同的尺度水平進行考察,地質異常可分為全球性地質異常、區域性地質異常、局部性地質異常和顯微地質異常。”趙鵬大說。
地質數據有多種形式。針對不同類型的數據,應該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在進行數據綜合分析時,需要將不同類型的數據進行標準化、歸一化,統一地質變量的量綱和數據尺度,有時通過變換使地質變量呈正態分布;有時使兩變量間的非線性關系轉化為線性關系;同時應盡量減少變量數,有時可進行降維處理,如用一組新的、為數較少的相互獨立變量代替具有相關聯系的原始地質變量。
趙鵬大介紹,目前,人類已進入“大數據”時代,數字地球已經發展到第二代“智慧地球”階段,而計算技術則有云計算、物聯網等更強大和先進的網絡體系。地球科學是數據密集型科學,工作方法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數據的獲取和保存;二是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包括建模、可視化、管理和服務;三是知識層面,深化對地球系統的認識和理解。目前,地球科學的分析和可視化方法已經遠遠落后于創造數據的能力,而這正是數字地質的任務。
趙鵬大認為,在大數據時代,數據的產生、應用和轉化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數據鏈”。數字化、定量化及行為化產生數據,數據的解析化、集成化、綜合化產生信息,信息的模型化、智能化和專業化產生知識和產品,知識和產品的實用化、網絡化和可視化產生財富和效益,并服務于公眾和社會,在服務社會和公眾過程中,又產生大量新的數據,這樣,數據——信息——知識——財富——服務——再數據,如此形成完整數據鏈。
在“智慧地球”的新階段,地質找礦應該從數字找礦發展為“智慧找礦”,這與早些年開展的人工智能、專家系統找礦有所區別。這是在數據水平、信息技術和計算技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后的新要求,借助云計算技術將找礦依托的四大系統——地球動力學系統、成礦系統、勘查系統和人工智能專家系統加以連接,達到自動提取、分析、綜合和評價四個系統與找礦有關聯的數據、信息和知識,最后達到確認、圈定、評價成礦遠景區、礦床乃至礦體的目標。
同時,趙鵬大表示,“數字是把雙刃劍,精確的數字是財富,虛假的數字是災難。在實現全面數字找礦過程中,應加強數字地質研究,提高地質數據的科學性和可靠性,采用合適的數字地質技術進行數據處理,使地質數據的信息化程度達到一個新水平。而著力培養既懂地質,又熟悉數學和信息技術的交叉復合型人才更是一項在大數據時代的緊迫任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