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13-03-20 16:22:12瀏覽:2312
??? 2012年,探獲黃金61噸、銅41萬噸、鉛鋅205萬噸、鉬1.7萬噸、鎢16萬噸、鐵礦石119萬噸……這一連串關于紫金礦業的具有“爆炸性”的數據一出爐,便受到了業界的普遍關注。
2012年,紫金礦業投資4.5億元地勘資金,實現了地質找礦的重大新突破,發現了一批國家緊缺的大宗金屬礦產,創造礦權價值近50億元,新探明資源的潛在礦產品價值達1002億元!
這使筆者不禁想起于2012年3月底召開的全國第六屆探礦者年會。作為該屆盛會的承辦方,紫金礦業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重大戰略部署,通過1年的找礦實踐,交上了一份可圈可點的答卷,為提升我國能源資源保障能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科學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源保障。
4.5億元變千億元
國務院參事張洪濤曾將礦產品比做食品,并這樣向媒體感慨:中國的大宗礦產品對外依存度非常高,緊缺的有色金屬礦產品是用量較大的鉛、鋅、銅、鋁等。現在是味精特別多,缺主食,但你不吃主食,肯定是不行的。
類似的感慨,另一位國務院參事陳全訓也曾表達過——“近10年來,我國在地質找礦和礦山建設方面確實有很大進展,但重大突破還沒有,有待于進一步突破”。
一個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盡管過去幾年我國有色金屬查明的儲量大幅增長,但作為礦產品產量、消費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的礦業大國,我國自有的有色金屬礦產以中小型礦居多,且幾種重要有色金屬礦產品對外依存度逐年攀升,同時金屬資源循環綜合利用剛剛起步。這使得我國有色金屬資源保障面臨著嚴峻的形勢。
在此背景下,2011年10月,國務院審議通過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提出了“3年有重大進展,5年有重大突破,8年~10年重塑我國礦產勘查開發格局”的“358”戰略目標,將地質找礦上升為了國家戰略。
作為我國重要的礦業公司,紫金礦業把礦產資源作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以資源控制為首要戰略,堅持勘查與收購并舉,大力實施就礦找礦、礦山深部和外圍找礦、風險勘探、國內外項目并購、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程度等多元化資源戰略。目前,其控制資源的60%以上來自于自身勘探成果,每年的資源增儲遠遠大于資源消耗。現在,紫金礦業依然保持著“中國控制金屬礦產資源最多的企業之一”的桂冠,資源潛在價值總計超過萬億元。
2012年是國家地質找礦“358”目標全面鋪開的第一年。這一年,紫金礦業緊跟國家部署,快速跟進,加大地質勘查投入。數據顯示,2012年,紫金礦業投入的地勘費用占公司3年來總投入的近一半之多。
“這個投入大致相當于一個中等級別省份冶金局或有色局旗下所有地質隊的地勘投入,但所取得的成績卻超過任何一個省份所有地勘部門的總和。紫金礦業的地勘工作投入產出比應該是最高的。從目前情況來看,銅這一塊,僅紫金山地區的找銅成果在未來幾年增儲累計有望達到400萬~500萬噸。這相當于未來3年我國銅礦找礦計劃的一半!”紫金礦業地勘總院院長張順金說。
2012年,紫金礦業在地質找礦上可謂成績不俗。張順金認真地在紙上算了一筆賬:黃金60.45噸,礦權價值約12億元,資源潛在價值約215億元;銅40.8萬噸,礦權價值約12.24億元,資源潛在價值約245億元;鉛鋅204.67萬噸,礦權價值約12.8億元,資源潛在價值約307億元;鉬1.72萬噸,礦權價值約1億元,資源潛在價值約28億元;鎢16.14萬噸,礦權價值約10億元,資源潛在價值約194億元;銀126.4噸,礦權價值約0.25億元,資源潛在價值約6億元;鐵礦石118.57萬噸,礦權價值約0.25億元,資源潛在價值約7億元。
以上合計礦權總價值48.54億元,資源潛在總價值1002億元。
“這就意味著:2012年紫金礦業地勘工作投入費用近5億元,創造礦權價值近50億元,潛在礦產品價值超1000億元!”張順金在紙上劃了一個大大的感嘆號。
敢打又善打第一鉆
紫金礦業認為,礦業公司最重要的價值在于資源。
多年前,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曾說過:若問紫金礦業近年來最大的成果是什么?可能許多人會說實現了多少利潤。但實際上紫金礦業最大、最重要的成果是——通過補充勘查,使紫金山金礦、貴州貞豐水銀洞金礦等成為大型金礦,以上勘查成果的價值遠大于公司開發紫金山金礦以來的所有收益。
在2012年全國探礦者年會上,陳景河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礦業公司最重要的價值在于資源,我們把資源戰略抓得比較準,高管中地質出身的比較多。在過去人們對于資源認識還不是很清楚的時候,我們就收購了不少資源,這些資源目前都成為了我們的重要礦山。現在,我們控制資源的60%以上是在原有礦山基礎上通過勘探而獲得的,有效提高了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
基于對資源重要性的一貫認識,紫金礦業以“敢打第一鉆”而著稱。
國土資源部地勘司司長彭齊鳴這樣評價紫金礦業:紫金礦業“敢于打第一鉆”,這意味著社會資金為主體進入了風險勘探,紫金礦業走的路給地勘單位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資本與技術的結合使紫金礦業資源增儲工作充滿了活力。以“十一五”期間為例,公司累計投入11億元用于地質勘探,獲得了豐厚回報,共探獲了黃金資源儲量500噸、銅220萬噸,還有鉛鋅、鎢、煤等其他礦產。
與此同時,紫金礦業在立足于自身隊伍找礦為主的同時,密切與國有地勘單位合作,取得了較好成效。特別是新疆阿舍勒銅業有限公司與新疆地礦局合作,引入國家基金項目,在阿舍勒銅礦深部和外圍找礦取得重大進展,為下一步勘查增儲奠定了較好的基礎;貴州水銀洞金礦項目與貴州地礦局合作,通過整裝勘查,并以對方所派的地質人員為主,構成了一線技術骨干隊伍,取得了連年增儲的好成績;麻栗坡鎢礦整裝勘查區與成都地礦所等單位合作,取得了該區在基礎研究與找鎢突破的雙豐收。
“善打第一鉆”是紫金礦業地勘工作的又一特點。
“礦山開發與找礦勘查的無縫對接,是紫金礦業找礦突破的最大亮點。”張順金說。
通過多年的實踐,紫金礦業形成了自己的找礦思路,總結出了“生產礦山或籌建礦山深部及其周邊找礦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增儲途逕”的思路。紫金山金銅礦、羅卜嶺銅鉬礦、香格里拉爛泥塘銅礦、麻栗坡鎢礦、水銀洞金礦、阿舍勒銅礦、烏恰鉛鋅礦等一批骨干礦山多年連續增儲的事實,進一步驗證了這一思路的正確性。
多年來,公司堅持勘查與收購并舉,通過實施多元化資源戰略,使得“一礦變多礦、貧礦變富礦、小礦變大礦、呆礦變活礦”,夯實了公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實現了資源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共贏。
鍛造卓越地勘隊伍
擁有一支卓越的地勘隊伍,是紫金礦業地質找礦實現重大突破的基礎和保障。
目前,公司現已形成本部、西南、東北和西北4大地質勘查中心,擁有3家具有甲級資質的勘查單位,并在管理上大力推行經濟責任制。
“找礦增儲在經濟責任制上的逐步落實,是發揮業主、勘查單位找礦積極性的重要保障。凡是把找礦增儲與經濟責任制掛鉤密切的區域,其增儲效果就特別明顯。西北片區公司應當是這方面的榜樣,西南片區公司也做得非常不錯。”張順金介紹說。
據了解,紫金礦業在2012年取得可喜成績的13個地勘項目中,西北片區占4個,西南片區占2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南片區云南麻栗坡鎢礦通過整合礦產資源,使鎢礦資源儲量由原來的7萬噸增加到現在的53萬噸,達到特大型規模,單體礦山儲量躍居全國第二。
“此外,企業地勘部門的科學組織與管理是找礦增儲的組織保障。”張順金告訴筆者。
據介紹,紫金礦業地勘總院重視對各項目的前端管理和過程管理,首先是重視設計環節的工作,2012年共完成設計審查100多份。
“我們把設計審查當成是體現股東意圖、實現其利益最大化的的重要途徑,一方面要求業主和所在區勘查單位的技術人員都參加會議,不僅實現了技術可靠性與業主要求的一致性,使得勘查工作得以有效實施,而且還實現了對所在區域地質人員的有針對性的培訓,使審查意見能在平時的勘查中得以有效貫徹。”
與之銜接的是,紫金礦業地勘總院在設計審查的組織過程中,非常重視專家組的建議。
據了解,紫金礦業地勘總院抽調了10余位具有豐富經驗的技術專家組成了設計審查組,并組織專家深入一線進行審查。在設計審查過程中,不僅審查設計書本身的合理性,而且充分發揮專家的聰明才智,為找礦突破提供思路。過程管理不僅是質量管理、成果管理,更多的是動態管理。這些專家經常深入現場了解工程進展和新出現的問題,并現場辦公,及時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指導意見,實現了對設計工作量和工作布置的動態管理。
“十二五”計劃投20億元找礦
找礦突破的良好局面和可喜成果為紫金礦業增添了動力。
“紫金礦業將積極響應號召,充分發揮在地質勘查技術、資金、人才以及機制、運作方面的優勢,積極投身于找礦行動,努力成為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的一支重要生力軍,為提高我國資源保障能力做出新的應有的貢獻。”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說。
他表示,“十二五”期間,紫金礦業將加大地勘投入,計劃投入地勘經費20億元,爭取新增黃金資源量300噸、銅(當量)3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