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13-06-13 12:01:27瀏覽:2329
國資委此文網頁地址:http://www.sasac.gov.cn/n1180/n14200459/n14417163/n14417233/15362116.html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廣東局管理提升取得良好成效 |
? |
按照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的總體部署,廣東煤炭地質局(簡稱廣東局)將管理提升活動與主題實踐活動相結合,與搭建管理平臺相結合,與推進產業優化升級相結合,與科技創新相結合,收到了良好成效。 一、階段性工作成果 (一)夯實了管理基礎,管理費用大幅降低。開展管理提升活動以來,廣東局共制定完善了66項管理制度,并加大執行力,有效堵塞了管理漏洞,優化了管理流程,夯實了管理基礎,并從業務接待費、差旅費、會務費、交通費、通訊費等方面壓縮開支。2012年,在全局經營收入、利潤總額、職工收入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局機關、機關事務管理中心兩級機關管理費用在2011年的基礎上,節省管理費622萬元,實現管理提升一年內壓縮管理費用500萬元的目標。 (二)推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步增強。通過管理提升活動,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重新樹立了地勘旗幟,使廣東局產業結構從過去基礎工程“一業獨大”到現在實現基礎工程與地勘業“兩條腿”走路的產業格局。2012年,簽訂地勘及其延伸業項目合同額1.07億元,同比增長174%;完成地勘及其延伸業產值5140萬元,同比增長179%。2013年,廣東局獲得國土資源部頒發的11個地勘甲級資質,進一步加強了地勘能力建設。 (三)總結提煉出工程項目“五大管理模式”,精細化管理水平明顯提高。通過管理提升活動,對工程項目管理進行系統總結和提煉,歸納出自主經營管理、項目預算管理、安全生產管理、質量管理和文明施工管理等“五大管理模式”,并印制頒發了“五大管理模式”標準模板,在全企所有工程項目中推廣落實。通過推行“五大管理模式”,規范了項目管理體系、優化了管理流程、細化了管理內容,促進工程項目管理走向規范化、精細化和標準化,有效增強了基礎工程項目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四)增強了盈利能力,提高了經濟運行質量。通過開展管理提升活動,項目盈利能力顯著增強,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2012年,經營收入同比增長43.27%;利潤總額同比增長56.57%;經濟增加值同比增長104.7%;職工人均年收入同比增長21.97%;凈資產收益率同比提高4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了10個百分點。 二、 主要工作經驗和做法 (一)與主題活動相結合,增強管理提升活動的可操作性。 在開展管理提升活動中,廣東局把管理提升活動與主題實踐活動相結合,根據三個階段的側重點,給每個階段賦予一個主題實踐活動,每個主題活動都制定了具體的活動內容和目標。第一階段主要是查找問題、健全機構、完善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產業結構、夯實管理基礎;第二階段主要是著力提高盈利能力、風險管控能力和經濟運行質量“三個提高”,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質量、向管理要安全,全面提高科學管理水平;第三階段主要是構建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與搭建管理平臺相結合,增強管理提升活動的針對性。 一是成立結算中心,建立內部銀行,加強全面預算管理、全成本核算管理、全面風險管理、投融資管理和資金集中管理水平,嚴防資金風險、稅務風險,提高了資金周轉率。二是成立預算管理處,全面推行工程項目施工預算結算管理,強化工程項目利潤目標管理、成本管理和過程控制,提高了工程項目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三是注冊成立了東泰建材公司,搭建了建筑材料統一采購供應平臺。通過建材集中采購供應,規范了采購程序,堵塞了管理漏洞,規避了價格風險,確保了原材料質量,降低了項目成本。四是成立“雙清”工作辦公室,使債權債務清理工作常態化,嚴防國有資產流失,提高流動資金周轉率和使用效率。五是成立全面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體系領導小組,制定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建立內部控制體系考評機制,增強了風險管控能力。六是開展工程建設領域專項整治工作。建立工程項目專家評審制度,堅決禁止資質掛靠經營,提出與執行“三不接”原則,即:付款方式不及時的項目不承接、經營風險大的項目不承接、盈利能力達不到預算目標的項目不承接,從源頭上防范經營風險。 (三)管理提升與科技創新相結合,增強活動的創造性。 在管理提升活動中,廣東局致力于通過高端技術引領產業發展,并在多領域取得歷史性突破:一是通過內蒙古霍林郭勒煤層氣項目的施工,熟練掌握煤層氣勘探地下“U”型井水平對接連通這一國內領先施工技術;二是在深部找煤項目上,成功穿越多層采空區,其中七臺河新鐵煤礦深部補充勘探項目穿越5層采空區,最深鉆井進尺達到1800多米,標志著已完全掌握這一全國性鉆探技術難題;三是掌握與運用三維地震法開展了四個物探項目;四是在基礎工程領域申報國家專利19項,填補了廣東局在知識產權上的空白;五是全年共立項科研項目十項,其中三項科研項目獲得總局科學技術二等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