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15-05-26 08:59:18瀏覽:668
經過多年快速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已形成門類齊全、具有相當技術水平和成套水平的完整產業體系,產業規模已連續5年居全球第一。
??? 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步伐也在不斷加快。2014年我國裝備制造業出口額達到2.1萬億元人民幣,大型成套設備出口額約1100億美元,與一些國家的產能合作也取得了積極成效。
今年年初,國務院常務會議對加快我國裝備“走出去”、推進產能國際合作進行了研究部署,要求加快推進我國重大裝備和優勢產能“走出去”,開展產能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有利于深化我國與有關國家的互利合作、共同發展,促進我國產業提升核心競爭力。
日前,國家發改委就國務院剛剛發布的《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召開專題發布會,外資司司長顧大偉出席發布會并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解讀。
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中,要如何體現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
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的合作有一個重要指導思想,是中國要跟所在國在合作當中充分體現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的原則。產能合作是產業的輸出,是能力的輸出,是把產業整體輸出到不同的國家,幫助這些國家建立更加完整的工業體系、制造能力。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核心就在于通過這樣的合作把產品的貿易和輸出推進到一個產業的輸出和能力的輸出層面上來。
我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在鋼鐵、有色、建材、電力、鐵路、機械、電子、輕工紡織等重要行業里已經具備了相當強的優勢,制造水平、技術標準、工程建設及企業運行管理大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品在質量性能和價格上,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這對于很多中亞、東南亞、拉美、非洲等制造水平能力比較欠缺的國家來說,更具備互利共贏的良好合作基礎。同時,把我國的企業和產品放到國際環境下展開競爭,有利于倒逼我國工業、企業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
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和裝備制造合作,是一項新的工作。對于政府來講,對于企業來講,都有巨大挑戰,因此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對政府來說,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要簡政放權,要進一步深化對境外投資管理體制的改革,要在融資上為企業提供更大便利,取消企業在境外發行債券以及在境外商業銀行融資的審批;二是在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當中要積極穩妥,防控政治、經濟、安全風險;三是要切實規范企業在境外的投資經營活動,督促他們切實遵守所在國的法律法規,尊重當地的文化、宗教和不同習俗,履行好必要的社會責任。
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么重要意義?
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和裝備制造合作,有利于我國和不同國家互利合作、共同發展;有利于我國經濟、我國企業在全球配置資源,使我國經濟邁上更大的舞臺;有利于我國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可以說,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戰略性考慮。裝備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當中的一個戰略性產業,也是國家經濟的骨架和支撐。其關聯的產業多,產業鏈條長,吸納就業的能力強,是國家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集中體現。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應該說是取得了非常大的發展。總體規模達到世界裝備制造業總量的1/3,很多裝備產品產量都是世界第一。比如,我國機床產量占世界的38%,造船完工量占世界的41%,發電設備產量占全球的60%。高鐵目前已經建成1.6萬千米,在建1萬多千米,擁有量世界第一。
所以,我國要堅定不移地支持制造業發展,特別是裝備制造業發展,通過國際產能合作,把我們的裝備制造業放到國際市場上去進一步錘煉。
在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中,政府和企業如何定位?
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本質上是一個市場行為,要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并尊重商業原則和國際慣例。
企業要認真分析自己發展的需要和所在國的需求,認真做好對所在國政治、經濟、法律、市場等各個方面的分析和評估;要按照商業原則和國際慣例去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并自主決策、自負盈虧、自擔風險。
國家鼓勵企業采取各種新的商業運作模式,比如企業抱團出海,在境外建立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等。企業也可以通過以大企業帶動小企業合作出海,以大企業帶動中小配套企業,以全產業鏈“走出去”的方式推進國際產能合作。
政府主要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簡政放權,提高企業境外投資的便利化程度;二是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服務,包括幫助企業分析不同國家的情況并提供信息和法律服務,提供國別風險和領事保護,在貨物通關、人員出入境、貨幣結算、司法、稅務合作等方面與不同國家建立多邊、雙邊的合作機制,為企業開展國際合作鋪路架橋,利用好政治、經濟、外交各個方面手段,充分發揮好多邊、雙邊機制作用,加強與不同國家的溝通和協調。
如何落實相關金融支持政策?
《指導意見》中,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政策措施很大力度放在了提供金融方面:一是提供各種金融支持,包括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優惠貸款等;二是明確了企業的境外資產可以抵押獲得境內貸款,這是一個重大突破;三是中資的各種金融機構要加快“走出去”,在海外布局網點,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務;四是我國企業可以自主決定在境外通過發行人民幣債券、外幣債券,也可以通過境外的金融機構、商業銀行融資;五是《指導意見》提出了要加快建立人民幣跨境支付體系,完善人民幣全球清算系統,這對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也是有幫助的,是支持我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個必要措施;六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基金來支持“走出去”,如絲路基金、中非基金、東盟基金、中拉基金、中阿基金等。
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是,將在中投公司下面設立規模較大的海外股權直接投資公司,來支持企業“走出去”。此外還有出口信用保險,明確對我國企業和裝備“走出去”在產能合作上實現應保盡保。國際產能合作不是落后、淘汰的產能“走出去”,而是最優勢、最先進的產能“走出去”,這是《指導意見》里非常重要的核心。
中國與拉美在高端制造合作方面近期將會有哪些新的進展?
拉美是我國對外開展產能合作的重要方向。我國與拉美等地區的有關國家在一些重要方面都已經開展推進合作,包括基礎設施領域、以電力為主的能源領域、礦產資源,包括礦產資源的深加工,還包括農業等,并且在一些基礎原材料、鋼鐵等方面都有很多合作,下一步會更多地在能源、礦產、農業、基礎設施等傳統合作領域,以及汽車、鋼鐵、機械、輕工紡織、建材等制造業領域進一步加大合作,將會落實一批產能合作的重點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