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14-04-18 09:14:13瀏覽:1281
2014年的兩會,“改革”是最熱點的話題之一。改革開放30多年來,各行各業一直在循序漸進地推進改革。整體來看,我國市場化的程度越來越高。現在市場化程度較低,壟斷程度高的領域,都是30多年來改革遺留下的最難啃的骨頭——能源領域就是改革的難點,而油氣行業更是能源領域中改革最為滯后的行業。
《2014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報告》中的數據顯示,在我國的一次能源結構中,天然氣(包括非常規氣)的產量和消費量增速都已位列前茅。隨著我國優化能源結構,治理大氣污染工作的推進,天然氣產量和消費量快速增長趨勢將會持續較長時間。如何在全球天然氣儲量顯著增加,中國天然氣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保障我國天然氣供應,培育天然氣消費市場,成為天然氣領域改革的主線。
價格問題是天然氣行業面臨的首要問題,也是改革的關鍵。三大國有石油公司基本上壟斷了我國天然氣供應,由于天然氣價格沒有實行市場定價,隨著國內已開發的優質氣田逐漸衰退,各種人力、物力成本不斷上升,導致國內天然氣生產企業總體處于微利狀態,而進口管道氣則是長期虧本銷售,于是壟斷企業投資天然氣生產熱情不高,這是造成現在天然氣供不應求局面的主因之一。雖然頁巖氣、煤層氣、進口液化天然氣按照市場定價,但是由于很多情況下電和天然氣可替代,氣價過高消費者便轉向用電,所以價格問題不光是天然氣自身的問題,也是我國整個能源價格體系的問題——煤炭的價格并沒有反映出環境成本,所以相對較高的氣價其實是在變相鼓勵煤炭消費,與國家減煤增氣的戰略相違背。
開放上游是培育我國天然氣市場的關鍵。我國天然氣行業上游的現狀是單個主體過大,如果上游只有三四家公司,便無法形成市場,也就無法形成市場定價。上游被壟斷也阻礙了社會資本對管道建設的投資——其實我國并沒有法律禁止社會資本投資天然氣管道,但是除了幾個國有石油公司外,鮮有社會資本投資管道建設(主要是跨省管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掌握氣源,這種情況下投資管道就好比建了一條高速公路但卻沒有車。上游不開放,現在呼聲正高的管道獨立也就失去了意義——管道獨立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第三方的公平準入,在不開放上游的情況下,上游就只有兩三個主體,沒有“第三方”那么第三方準入也就無從談起。
管道獨立是發展的趨勢。管道改革和非常規天然氣一樣被認為是我國天然氣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根據國際上的經驗,較為成功的管道制度有美國的完全獨立管道體系,管道商只能從事天然氣運輸,不能參與上游與下游的業務;有英國和新加坡的在管道不獨立的情況下引入分銷商,上游企業只能把氣賣給分銷商,再由分銷商向下游用戶售氣。考慮到我國民眾對壟斷的認識和情緒,以及政府監管能力,美國模式似乎更符合我國國情和人們的期待。我國包括非常規氣在內的天然氣產量和消費量都增長迅速,為滿足生產與消費需求,預計到2035年,我國天然氣管道長度將至少達到現有4倍,這意味著管道改革可以首先從新建管道開始,除設定一些資質要求外應完全開放管道建設的投資;對已經建設的管道,可實現獨立運營而不必非資產剝離,同時進行股權改革引入民間資本,發展混合所有制。
天然氣領域的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孤立的,需要有政府和體制改革作為保障。既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也應該調整自己和企業及市場的關系:政府應改變重審批、輕監管的習慣,特別是要建立起專業的監管隊伍或者開放第三方監管,減少審批也是李克強總理提出的“簡政放權”的具體落實方式;政府應進一步領悟規劃與計劃的區別,改變那種未列入規劃就不予批準的“行規”;此外,政府還應該適應市場規律,破除那種對重復建設的恐懼,因為只有重復建設,才會有市場競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