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14-01-02 21:21:57瀏覽:1655
在日前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經濟論壇上,中國礦業聯合會秘書長陳先達在題為《2013年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報告》中指出,不包括石油,2013年中國企業境外固體礦產投資項目122例,同比減少22.78%;投資額也同比下降了45%,僅為49.11億美元。其中,我國境外投資近一半資金用在了并購項目上;境外礦業投資的礦種主要為銅、煤炭、金和鐵。
據國家發改委預測,到2020年,我國重要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可供儲量的保障程度,除稀土資源保障程度為100%外,其余均大幅度下降,其中鐵礦石為35%、銅為27.4%、鋁土礦為27.1%、鉛為33.7%、鋅為38.2%、金為8.1%、鉀鹽遠遠供不應求。在此背景下,我國礦業企業近幾年在積極并購整合境外礦產資源。不過,陳先達表示,中國企業國際化運作經驗不足,導致項目整體進展不順利。同時,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礦產資源豐富的非洲國家對外商投資采礦業提出更多附加條件。
“中國企業境外礦業投資存在盲目性,部分中國企業以國內標準衡量國外礦產資源價值,導致呆礦的出現。另外,大量跨行業、跨礦種的企業介入境外礦業投資,在技術能力和行業經驗方面存在不足。加之部分金融機構缺乏專業性,導致對市場行情預判及投資風險考慮不到位等問題。”陳先達說。
這就使得我國境外礦業投資面臨可持續發展的考驗。報告稱,一些中國企業在部分國家礦業投資的投機性強,中小型礦山開發比例過高,不規范、低層次的礦業開發容易引發境外對立情緒。此外,一些擁有大型項目企業對社區發展和信息透明度的重視不夠,容易引發與當地社區的誤解和矛盾,造成人員財產損失。
此前,中國礦業聯合會曾發布數據稱,中國礦企海外投資并購案中,有約80%的失敗案例。對此,陳先達坦言,從數字上表現確實是這樣。然而,由于礦業投資周期長、規模大,因此失敗的投資案例中多年之后也會有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