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13-07-22 09:49:37瀏覽:1701
閱讀提示
在可預見的未來,礦產資源將持續支撐全球經濟,交通、能源、制造業、衛生、農業和住房仍非常依賴金屬礦物原材料。日前,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地質調查動態》在占有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分析了全球礦業未來40年的發展形勢及其對金屬礦產供給與需求產生影響的一些關鍵因素,本期編發相關內容,以供參考。
●金磚四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導致住房和生活消費品(如汽車、電器)對礦產和金屬的需求量猛增?
●非洲和其他地方的資源爭奪戰將繼續存在,與金屬礦產地有關的倫理因素,變成了一個更迫切的問題?
●在未來40年中,礦產資源開采、加工和利用的環境成本將開始展現出對供應量的顯著遏制?
●科學了解成礦作用對增加高新技術和低碳經濟發展所需的金屬礦產供給至關重要?
●與所預測的來自低碳技術和數字設備的需求增長相比,“關鍵金屬”資源的回收利用率有很大提升空間?
●對氣候變化負面影響的關注,正在推動著低碳技術的大力開發和應用
新興經濟體需求旺盛
據聯合國估計,全球人口到2050年將增長到90億以上。大部分人口增長將出現在發展中國家,將與大型新興經濟體(金磚四國“BRIC”)的經濟快速增長齊頭并進。到2050年,金磚四國的GDP之和可能超過七國集團(7G)GDP總和的64%。這將部分地體現在這些國家人均收入的增長上,反過來導致住房和生活消費品(如汽車和電器產品)對原料消耗的大幅增加。?
到2025年,中國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將有221個,而歐洲只有約35個這樣的城市。這相當于在這段時間內需要建設約5萬個新的鋼架高樓社區。新興經濟體對礦產和金屬需求猛增的影響,也可以以汽車行業為例來說明。2010年全球制造了3500萬輛轎車和卡車,其中的1380萬輛銷售在中國。目前,16個中國人中有1人擁有自己的小汽車,而在美國4個人中就有3人擁有自己的小汽車。在2000年~2010年間,中國的小汽車擁有者增加了20倍。據估計,到2030年,中國的小汽車消費量比2000年整個世界的小汽車消費量還要多。?
未來40年,新興經濟體國家對更好的住房、基礎設施和生活方式的向往,維持著對鐵、銅和鋁等工業金屬的旺盛需求。相比較而言,發達國家對這些材料的人均消費量似乎趨穩或開始下降。不過,仍有一些其他因素影響著更多種類的礦產和金屬需求,這是因為它們在大多數經濟體內都要應用。
地緣倫理或成新焦點
全球資源分布不均勻,需求也總是與供應不一致。在過去10年中,需求的持續增長已造成了金屬實際價格的顯著上漲。這種模式看來會持續下去,似乎大多數金屬出口國都將在由采冶產生的財富中尋求更大的利益。在大多數轄區內,這要通過稅收和權利金來實現,但在少數幾個國家,采冶運營或許會國有化。國際間資源方面的緊張局勢在今后幾年將增加,非洲和其他地方的資源爭奪看來將繼續存在。?
理論上,礦產稟賦應該能使較貧窮國家走上經濟發展之路,但有證據表明,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往往趨于貧困和動蕩。而貧窮和動蕩又是發展中國家非正規的手工式和小規模采礦(ASM)的主要驅動力。世界范圍內數以百萬計的人口在經濟上依賴于手工式和小規模采礦,而與手工式和小規模采礦相伴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問題,對發展構成了相當大的挑戰。?
因此,與金屬礦源產地有關的倫理因素,似乎變成了一個更迫切的問題。
環境限制倒逼技術創新
在未來40年中,礦產資源開采、加工和利用的環境成本將開始展現出對供應量的顯著遏制。全球能源總需求量的3%~5%都被用在礦產采冶的巖石粉碎上。這一流程中排放出的碳,給資源利用設置了重要的環境限制。只有著力進行研究與創新,才能打破目前金屬利用與溫室氣體排放之間的聯系。低碳采冶技術的實例包括鈾的原地浸提開采,對開采出的銅和鎳礦石進行微生物浸出等。如果能使環境影響最小化,此類工藝流程就能在先前不經濟的礦石類型和礦石品級上使用,將顯著擴大資源供給。
金屬礦產有望“種”“量”齊增
礦業部門面臨的最根本問題是地球對金屬礦產的自然可供性問題。隨著未來40年科學認識的提高,將從先前的未發現資源中增加新的儲量。例如,50年前基本上未知的一些礦床類型(如斑巖型礦床,現在已是銅、鉬和錸的主要來源),目前已在全球儲量中占頗大份額。這些礦床類型的發現和開發,主要歸因于對其形成和采冶的科學認識的提升。除小部分已開采數百年的賤金屬和貴金屬之外,人類對許多其他金屬運移和富集(成礦作用)過程的認識仍少得可憐。?
未來40年,高新技術和低碳經濟發展所需的所謂“關鍵金屬”,其種類和數量將會增加。若要保持其供給,了解它們的成礦作用將是至關重要的。?
由于大多數金屬的地質靶區變得更大、更深和品位更低,礦床的發現、確定和勘探過程中使用的技術工藝將需要進行改進。例如油氣部門已習以為常的成像和測井技術,今后也將在金屬礦勘查中被越來越多地使用。?
地質靶區特征的變化,正在推動著采礦和加工的主要技術按照健康和安全要求、減少環境影響、縮小勞動/技能比的路子來發展。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地下采礦”計劃和力拓集團的“未來采礦”計劃正在促進著技術革新,通過空間定位、數據管理與分析的系統革新使采礦更加高效。?
除較難及近的陸地資源外,勘查和采礦的主要新“前沿”可能是洋底。很多國家在西南太平洋的相對淺水域已開始了勘探工作,有些國家已經取得了勘探許可證。盡管技術挑戰巨大,環境后果尚未量化,但對這些礦床的興趣正在日益增大,繼開采油氣資源之后,深水區的常規礦產開采也已開始進行。
稀有金屬回收潛力更大
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對金屬的需求大部分將來自地球的原生資源。金屬回收的上限可通過回溯社會的消費量,即40年~60年前已消費的金屬量來確定。例如,1970年銅的全球年消費量約800萬噸:500萬噸來自礦山,300萬噸來自回收。2008年銅的消費量約為2400萬噸,800萬噸來自回收,剩下的1600萬噸來自原生礦生產。對大多數金屬而言,目前回收量占需求量的10%~20%,而鎵、銦、鉭、稀土等元素的回收率不到1%。即使這些原料的回收率可再提高很多,目前寓居于人工環境中的關鍵金屬“資源”,與所預測的來自低碳技術和數字設備的需求增長相比,還是非常少的。要評估這些金屬回收的潛在貢獻,還受阻于缺乏成品和半成品中所含金屬的進口數字,盡管目前正在竭力將整個社會的物質流量化。
“關鍵金屬”或將“單獨”生產
對氣候變化負面影響的關注,正在推動著低碳技術的大力開發和應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發電技術(如風力渦輪機、核能和太陽能光伏發電)在其制造過程中一般都要依賴于一些“關鍵金屬”,如制造低排放汽車和儲能器等。雖然從目前的開發看來,不太可能全部使用環境和能源技術,但大規模引用一些技術不可避免。因此,對某些關鍵金屬的需求將會從目前的低基數基礎上快速增長。歐洲和美國的研究表明,對“清潔”能源技術而言,稀土金屬鈰、鏑、鋱、銪、釹、釔尤為關鍵,同樣還有一系列其他金屬,如銦、碲、鎵、鎘、鈮和硒。?
在這些“關鍵金屬”中,有一些目前是作為礦石中的“載體金屬”副產品提煉出來的,它們以低濃度存在于礦石中。比如鋁礦石中的鎵、鋅礦石中的鍺。因此,這些礦石類型的產量主要受搭載金屬需求量的驅動。未來的生產者或許不得不試驗“單獨”開展這些金屬的經濟與技術可行性,來增加這些“關鍵金屬”的產量。
全球礦業遭遇資金風險挑戰
安永會計事務所發布的報告《2013~2014年采礦與金屬行業面臨的業務風險》中指出,資金配置和融資渠道已一躍成為全球采礦和金屬公司最大的業務風險,而這一風險在2012年僅僅位列第八。?
報告稱,金屬價格疲軟,勞動力糾紛不斷,成本通脹,都使采礦和金屬行業的企業頗受壓力。此外,高資本支出不斷壓縮利潤和項目發展的回報率。不論是大型礦企還是初級公司,整個行業都遭遇資本方面的挑戰。各礦企已紛紛采取應對方式,更加關注資本約束、資本決策透明化、最大化回報和信用評級質量。不少礦企也開始在部分項目上撤資,以優化投資組合,將資本撤離高支出項目,轉向績優項目。礦企紛紛拋棄表現欠佳、高支出、高風險資產,以縮減支出,重新配置資金。
全球礦業并購不容樂觀
《全球資本信心晴雨表》第八次調查發現,雖然有57%的采礦和金屬公司認為世界經濟正在轉暖,高于2012年10月的21%,但是只有24%的公司在未來半年有并購計劃。?
年度礦業領域并購總成交額同比下降45%,至163億美元,而2013年第一季度并購成交量為168宗,下降了35%。雖然各大礦企當前并未有大規模并購打算,但是44%的采礦和金屬公司仍然將業務發展作為當前的重中之重。這些公司更傾向于低風險的有機增長,優化資本劃撥以及戰略撤資,而非并購。仍然關注并購的公司更傾向于小規模、互補性的收購。礦產品價格疲軟、成本通脹以及勞工糾紛都對礦業并購造成致命打擊,這些因素導致礦企不得不大刀闊斧降低營運成本。?
目前,買方市場的局面正在形成,越來越多的私募股權和主權基金開始進入市場,獲取低估資產并獲得經濟回報。
全球焦煤短期供應良好
全球最大的焦煤出口企業必和必拓表示,預計短期內焦煤市場將維持良好供應,其中供應方面主要受美國礦區的影響,而需求方面主要受中國控制。?
必和必拓表示,隨著公司位于昆士蘭州的凱沃瑞芝等項目的完成以及先前因氣候或產業干擾而造成的停產得到恢復,預計市場將會維持良好供應。其中,中國將在短期內主導需求,但隨著中國需求的放緩,印度和其他新興國家將日漸成為需求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
公司煤炭業務主管稱,將合并發電用的能源煤和煉鋼用的焦煤兩項業務,以削減成本,應對煤價大跌、稅費高昂以及澳元升值。他同時表示,必和必拓將尋求出售部分煤炭資產,以專注于發展其優質礦區,且目前不會開發新的煤炭項目。?
以上信息由《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簡訊》供稿